藝術家-洪易
1970年生於台灣台中,知名當代藝術家

一月-立春雨水迎端月

端月(農曆一月)包含立春、雨水兩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前兩個節氣。是新的開始、萬物的開始、鹽最初原始的樣貌。

春彩寶寶

以太陽為首,鹽堆為身,手拿採鹽工具,腳穿雨鞋的春彩寶寶。立春於一年的開始,名為春彩(採)代表開春就有好兆頭,以親民的圖像表現台南在地鹽田中豐富的自然風景、旅遊景點和小吃,以及特有的人文風情,呈現人們和這片土地如鹽與人的關係,必需但又平易的融於日常生活間,深厚而平實的土地情感。在一元初使的時節中,保有底氣正向臨向未來。


材質
雕塑-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

藝術家-黃柏維

1982年生於台灣台東
2010東海大學美術系研究碩士
2019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美術創作理論組博士班 畢業

二月-驚蟄春分迎花月

農曆二月稱花月。在古代,將二月二日定為「花朝」,又名「撲蝶節」熱烈慶祝「百花生日」展現古代慶祝「花朝」之種種生活情趣。臺灣民俗信仰中,二月有土地公及觀世音誕辰,各地祭祀活動熱鬧非凡;民間還有賽笭鴿、放風箏等休閒活動,是農閒時期的生活重點。花樣百態的生活情趣、豐富且有層次、鹽花的樣態,皆在花月。

鹽花起床了
鹽花是在陽光和乾燥的風雙重作用下,在海水表面上形成極細緻的鹽結晶,韻涵海洋豐富礦物質,帶有點花香餘甜味。我將這個意向擬人和視覺化,在台灣有豐富生態和元素的海洋中,結晶如同百花醞氣而綻放的能量,縮放間凝結成美麗而不沉淪的瞬間。以起床玩鬧輕盈的去連結到生活中,驚蟄是萬物氣溫轉暖甦醒的時間,正要開始邁入活躍。鹽在我們居住海島臨海很近的生命經驗中,是很親近熟悉的,赤腳走的微黏沙攤、鹹鹹的風、美味的海鮮等,期待在這片土地上能結晶出更多如鹽中之王的鹽花創意,起床走進國際。


材質
雕塑-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

藝術家-曾韋翔

1990年生於台灣台北
 
三月-清明穀雨迎桐月
 
農曆古稱桐月,三月最重要的民間活動,為清明節掃墓
為華人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
追思、驅逐穢氣保平安、神聖之物。
鹽與稻穗生成均是太陽強烈曝曬後的產物,屬於至陽之物。

曦光鹽山
鹽巴可代表著海洋與傳統台灣的鹽田文化,而太陽與稻穗則是代表台灣的自然風光及農村生活,以曦光鹽山為主視覺,曦光代表著太陽的光芒灑落在鹽山上,太陽是生命的源頭和光明的象徵,將太陽、鹽、稻穗、清明追思、媽祖等元素結合在一起,並圍繞著自然元素相關的符號或意象,並在鹽山的頂部放置雲朵,來表達著生命的自由、光明的力量及和平的意義。


材質
雲朵裝置-棉花
雕塑-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

藝術家-方文山

1969年生於台灣花蓮,台灣歌曲填詞人、作家、導演、編劇、唱片公司合夥人和出版經營者
曾獲得第13屆金曲獎和第19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四月-立夏小滿迎梅月

農曆四月稱梅月,至此將漸進夏季。古代,立夏是頗為重要之節氣。
皇帝皆會率領百官行「迎夏之禮」;民間則有吃「七家粥」、「七家
茶」
「嚐三新」等民俗活動,還有「浴佛節」及「王船祭」等重要
民俗活動。
梅月是烈陽且多雨季節開始、天日曬鹽的義意、鹽花結晶
的過程。

鹽風

“龐克貓”PUNKCAT此款具蒸氣龐克風格之機器人,其人設為擁有喵星人之萌系血統在療愈系外表下,隱藏一顆叛逆的龐克心。 種族屬性為龐克貓一族,名字叫史汀。這次主題以鹽來作造形聯名的創作,搭配立夏小滿的時節,正是進入夏日曬鹽的時刻,史汀手捧曬後結晶的鹽塊,地上有歌詞錯落其間,象徵文字的創作如同鹽在結晶般的讓文字選擇間,能緊密契合而形成更多的想像和感覺。


材質
雕塑-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

藝術家-洪明爵

1968年生於台灣屏東,知名當代藝術家
95.3.31國立澳洲皇家墨爾本科技大學 藝術博士
106.2~國立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系 專任副教授
 
五月-芒種夏至迎莆月
 
農曆五月,古稱蒲月,時值仲夏,因天氣漸炎熱而衛生環境差,
易滋生傳染病。民間有許多禁忌,如忌蓋房屋、兒童禁止剃頭;
為息災祈福,應持齋放生等。且端午節為華人一年三大節之一。
蒲月蘊含息災祈福、生活應用、鹽之療效。

祈福消災四海一家

鹽在民間信仰當中具有消災祈福的功用,一些廟宇甚至會製作小小的鹽包分贈給信眾消災解厄、祛瘟除煞;日本更有商家會製作小三角椎體,稱為盛鹽,安置在店門口,以祈求生意興隆、門庭若市!本作品便是在世界地圖上建造鹽塔(仿鹽巴質感),中間分為五層旋轉向上,象徵中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是涵蓋世上萬物的一切,都在祝福當中。而上面三位祈福者各自代表著不同的人種,手牽手象徵著世海一家,沒有戰爭,世界太平的到來。


材質
雕塑-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表面黏著上小石粒再上色,仿鹽粒的質感
立體件(三位祈福者)-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

藝術家-張立曄

1967年生於台灣嘉義,知名當代藝術家
 
六月-大暑小暑迎荔月
 
農曆六月古稱荔月,為夏季最燠熱的月令。古代中國有避暑習俗
謂六月為「三伏之節」,伏者隱伏而避夏也。
夏至之後陰寒、濕冷之氣將生、酒食之會驅濕寒辟惡、鹽的飲食樣態。

太陽神的禮物

本作品以大暑和小暑兩個節氣來呈現陽光帶給台南鹽田之豐饒的禮物。大暑與小暑是一年中最熱的兩個節氣,作品以最上方的太陽意象表現大地的能量中心照亮世界。紅黃橘紫的色彩,傳達源源不絕的熱能使海水結晶幻化成鹽。陽光下的鹽山,鹽工正辛勤工作,他(她)們的勞動成果,在鹽山旁奉獻黝黑卻七彩的雙手,將海水的結晶呈奉給人類寶貴、璀璨、美麗的鹽塊聖物,使生命社會得以永續延續,這份美好的禮物,作者形塑一個太陽與人共組的太陽神公仔聖像。


材質
雕塑-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部分貼水鑽裝飾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

藝術家-黃金福

1969年生於台灣台南,西班牙國立Castilla la Mancha大學當代藝術研究博士
2020~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主任兼所長
 
七月-立秋處暑迎巧月
 
農曆七月古稱巧月。因七月七日的七夕節,少女流行在月夜下
向織女乞巧,盼自已能有一雙靈巧的織手。而七月十五日的中
元普渡,放水燈、搶孤等儀式,在臺灣則是相當熱鬧的民俗活動。
心靈的歸宿、必須而不可或缺,讓如平淡無味的人生撒了鹽巴,
從此有了味道。

鹽田秋月風光景
台南鹽田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傳統曬鹽復育場所,廣闊無限的藍天空、白鹽巴之特殊地景更是吸引觀光人潮最具特色的景點。當立秋處暑迎巧月時,無論夜晚或白天,更是吸引眾多民眾爭相觀賞秋天旂麗浪漫之鹽田風光。此創作欲呈現台南鹽田豐富的大自然奇觀景象,更讓我們渺小的人群與廣闊大自然鹽田景觀,產生想像對話與心靈交流。


材質
雕塑-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表面渲染痕跡
立體件-小人、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每組約12x8x12cm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

藝術家-黃文勇

1964年生於台灣彰化
 
八月-白露秋分迎桂月
 
農曆八月被稱為桂月/節氣(白露),中秋節是八月最重要民俗慶典。
又指月亮,傳說月中有桂樹,也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桂花盛開近中秋,月亮最滿盈光潔,月亮的純潔且散發獨有的魅力
如同桂花在微風中散發清幽的獨特芬芳,好似鹽的純淨、無暇。

秋分和諧共處

以圓形為承載體,採淺藍綠為基底搭配黃、綠和紅色自由曲線運用,使整體畫面充滿活力與朝氣,傳達出秋分「心靈秩序」與「宇宙秩序」彼此輝映的和諧之美。將觀者帶入一個充滿詩意的秋意景象,呈現自然的生命力和季節的變遷美感。


材質
雕塑-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

藝術家-黃志偉

1971年生於台灣屏東,2001比利時國立剛勃高等視覺藝術學院 雕塑碩士
1999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所專任副教授
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常務監事
 
九月-寒露霜降迎菊月
 
時序進入農曆九月,寒露霜降漸漸讓氣溫變得更清涼
菊花也在此時,有了不同的面貌。九月重陽節,帶來秋
高氣爽的訊息,也提醒著大家,即將要揭開寒冬的序幕。
長壽吉祥的含意、鹽的意義與傳承,如重陽長長久久。

魚米之舞

本作品以寒露和霜降兩個節氣來呈現台南鹽田之結晶和虱目魚豐收之富饒景象土地以淺藍、藍灰與白來呈現並象徵秋高氣爽之節氣,供給出場域一片舒爽的視覺氣息。並以鹽的結晶造型變化,相互交疊塑造出一座鹽與人身體的流動關係,象徵著長長久久健康之活力,並伴隨著在地物產虱目魚造形的舞動,帶動起此一場域環境生氣盎然的氣象。


材質
雕塑-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

藝術家-眼蟲計畫

眼蟲計畫-焦聖偉&呂沐芢 ( 拉馬默提司 )
2010年底,團隊定名為“眼蟲”是因為這種生命形態是生命最原初的樣貌
可能衍生出各種不可思議的生命形式。
 
十月-立冬小雪迎陽月
 
農曆十月古稱陽月,又稱小陽春,是芙蓉花開二月的季節
冬是終了的意思, 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
此時水稻收割已結束,「稻成熟,入冬田頭空」。
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 /鹽的收成,皆在陽月。

暖陽下的微笑

立冬的台南開始吹起溫潤的風,農人開始收割已經結束,準備休養生息,恢復元氣。作品中鹽田的圓錐體變成農人的帽子,上面是白雪般的鹽粒與冬陽,上面還有一隻過冬的鳥兒,農人在此冬日期待陽光也保持微笑,地面纏繞的各樣的生命,我們希望即便在冬日,都有各種生機,所以地面充滿有機活動的造型,農人即便在曬鹽的水田中也能充分表現期待冬陽帶來鹽田的豐收。所以我們會用即興的方式,把這些有機活力的圖像留在地面上,讓這個空間像是小島、水灘或者是滿滿的生命力。


材質
雕塑-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

藝術家-王明仁

1983年生於台灣高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創作理論組 博士
現為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助理教授
 
十一月-大雪冬至迎葭月
 
農曆十一月,古人稱葭月(因為冬月里的葭草才會吐出“綠頭”)
葭即蘆葦。葭月內最重要節氣為冬至。古時有謂「冬至大如年」
自古便被當作為歲始也因此成為「冬月」的代表。
終而復始、迎春之期,在成鹽後回饋於自然。

拿著禮物的鹽山招潮蟹
頭上頂著仿如雪堆般小鹽山的招潮蟹,內心的愉悅的,牠的大鉗舉著是好不容易在葭月收獲到了貝殼中的珍珠!可以準備過個好年!

本次創作以七股地區的自然生態靈感,出現角色包含冬天會合的候鳥們,包含黑面琵鷺、黑腹燕鷗、招潮蟹家族,在這葭月時節,大家聚集起來一起團圓歡慶聚餐的意象,背景為白雪覆蓋的白天到夜晚,國姓燈塔、鹽山、燈籠、年貨等散布其中,在這豐收的葭月季節,慶祝一年來的辛勞,並期待來年的開始。作品以鹽山為主軸沿伸,展現葭月時節的豐饒熱鬧,是對一整年辛勞的慶祝,也是對美好未來的期待。


材質
雕塑-不鏽鋼胚體、藝術家手繪上色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

藝術家-張和民

1968年生於台灣高雄,知名當代藝術家
 
十二月-大寒小寒迎臘月
 
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臘」在遠古指「冬季的祭神敬祖」因在十二
月故稱之。臘月為中國人最忙的一個月。除吃臘八粥、過臘八節外
要準備大掃除、辦年貨、送灶神等活動。新舊交替,春節降臨的前

曲、製鹽的天時與地利,始於臘月。

善的循環

世說新語中,謝安侄兒以撒鹽空中差可擬,來比擬白雪,在台南七股有一座鹽山,遠看也似一座雪山。農曆十二月,正值冬季,是傳統儲存食物的季節。在古代,鹽作為食物保存的重要工具,尤為關鍵。人們利用鹽醃製食材,如魚肉、蔬菜,為漫長寒冬儲備糧食。鹽因此與冬月息息相關,既是生活所需,也承載了對來年平安的期盼。鹽不僅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文化的象徵。它在寒冬中既保存食物,也承載文人雅士的詩意想象。透過“撒鹽空中差可擬”,我們既能感受到鹽的實用價值,也能領略到古人對自然之美的讚歎。農曆十二月,鹽與冬交織,成為生活與文化的共同記憶。經過一個冬天積累的白雪將萬物保存在地下,靜靜等待春天的到來,雪融為水,滋養大地,一如白色的鹽撒入水或海裏,回到大自然中,也再次成為萬物的養份。作品造型為一座顏色似雪的鹽山,長久慢慢堆疊積累的鹽,最後釋出結晶如雪飛撒空中,再回到大地,一如冬至漫長黑夜的最後,大地開始復甦。


材質
雕塑-圓錐底部及圓球體為陶製作上釉色;其餘部分為不鏽鋼網。
地景-現場彩繪、色彩黑白